2014.03.30(日)   晴

台灣烏腳病文化紀念園區 (3).jpg

台灣烏腳病文化紀念園區 (1).jpg

外觀~日式風格裝潢  很難想像這是一幢全台唯一以儲存愛、疾病、醫療記事及台灣精神為主體的紀念館

台灣烏腳病文化紀念園區 (6).jpg    台灣烏腳病文化紀念園區 (2).jpg

它翔實保存了1957年間當殘忍的烏腳病蔓延南台灣學甲北門嘉義縣布袋義竹等地之際

基督教芥菜種會王金河醫師如何通力合作「憐憫之門」,作為免費義診病患的醫療之所

台灣烏腳病文化紀念園區 (5).jpg

雖然烏腳病在台灣已趨消失,為了紀念台灣醫療史上嘉南沿海居民的苦難

台南縣蘇煥智縣長及文化局葉局長有感王金河等醫護及教會人員的愛與奉獻的精神

對於社會及家庭具有正面的教化意義,積極向文建會爭取經費,將「金河診所」整建成為「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台灣烏腳病文化紀念園區 (4).jpg

紀念館開幕後由王金河及其親友所籌設的「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接手營運

紀念館內分成: 導覽區、見證區、診療室、手術室、藥局病歷室、愛與奉獻區、志工工作室7區

台灣烏腳病文化紀念園區.jpg

什麼是烏腳病?

烏腳病(blackfoot disease)學名為壞疽或脫疽(gangrene)或俗稱「烏乾蛇」的血管疾病

大部份是屬於血管疾病中因末梢動脈血管硬化所造成的並非傳染所致有時也會發生在手指即所謂烏手病。

烏腳病曾在臺灣嘉南沿海一帶的北門、學甲、義竹及布袋四個鄉鎮所流行

早在日據時代(1920年左右)即已發生,惟當時罹患者不多

 

烏腳病發病有閃電式的,也有慢慢進行的,初期患者的腳趾或手指會有冷、麻、癢、蒼白、紫紅、易疲、觸痛、壓痛、熱感及間歇性跛行的症狀(但有時候只有二、三種症狀) ,然後進入疼痛期,這時期雖有急、緩之分,但都帶有激烈的痛楚。再進入可怕的壞疽期,這期間的壞疽可分成乾性及溼性,並有急緩之差。乾性的患部其容積萎縮、乾燥而硬化好像木炭,之後症狀停留,在一段時間後就自分界線脫落,但還是很痛。溼性的患部起初患部腫脹,然後再逐漸縮小,其內部有水腫液體,其臭味極強,比掛在樹上的死貓還要臭,如不加消毒蛆蟲則會蠢動於活人的腳中,而其疼痛是難以形容,因為疼痛的關係,患者常常幾個月不能正常飲食及睡覺,此時患者的身體相當虛弱,心理上的痛苦也極大,雖然還不會因烏腳病立即死亡,但也會因營養不良而併發其他疾病(如肺結核、貧血...等),精神上也大受影響,有時也會發生精神失常等症狀,但精神異狀大多在截肢手術以後,可得痊癒。壞疽期大約有四、五個月(慢性有要一、二年之久),就進入脫落期,乾性壞疽有可能自然脫落,但溼性壞疽大部份要依靠外科手術切除,這種病狀才算告一段落,但有可能會再復發,或是在另一腳發生。

 

台灣烏腳病文化紀念園區 (7).jpg  

經流行病學上之研究,烏腳病之發生,和該地區特殊的地下水有關推論已普遍獲專家認同,因此,分析該區的地下水及地質特性可進一步瞭解此病之成因及其防治。

吳建民(1989)分析烏腳病流行地區地理特徵:

  1. 此區居民初期鑿取地下水(因其井圍呈圓形,俗稱鼓井)飲用,其後人口增加,下游濱海地區受海水侵浸,民國初年改用較深的受壓地下水,烏腳病於是開始出現。

  2. 台灣西南平原地下水之化學性質:台灣西南平原地下水層,其化學成份因「深層」及「淺層」之不同而異;「深層」中含有高濃度之砷及有機性三氯甲烷,三溴甲烷等三鹵化甲烷類及擬似麥角生物鹼、維生素D2等麥角鹽(ergot)物質。

  3. 地下水開發和水質之變化:台灣西南平原大規模開發地下水以後,導致淺水井鹽化而不適飲用。同時使地下水之「深層」和「淺層」互相溝通,致使「深層」之各種無機元素及有機質亦擴散至「淺層」及地面水,各地井水含砷量亦隨之而增高,地下水質更加惡化。

 

在未鋪設自來水管之前,因水源有限加上淺井的水質過鹹不適合飲用,為了取得更適合的水源,居民探堀深井汲取深層的地下水。這些深井砷含量高達0.4~0.6p.p.m.,比起標準0.005p.p.m.以下高出許多.長期喝含砷的地下水,除了罹患烏腳病和心臟病外,體內和皮膚也容易產生惡性腫瘤。  (資料來源: 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手術室

台灣烏腳病文化紀念園區 (8).jpg

當年的手術室很簡陋

台灣烏腳病文化紀念園區 (10).jpg 

烏腳病截肢手術後之截肢標本

台灣烏腳病文化紀念園區 (9).jpg        

關心鄉土及對於烏腳病患無私貢獻的王金河醫師,於2014年3月13日晚上8時15分,於台大醫院蒙主恩召

息了他世上的勞碌,回到天上父親的懷抱在他一生97年的歲月中留下了極美好的榜樣

arrow
arrow

    小紫~吃喝玩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